泸州老窖的酿造工艺

  泸州老窖酒是以泥窖为发酵容器,中高温曲为产酒、生香剂,高粱等粮谷为酿酒原料,开放式操作生产,多菌密闭共酵,续糟配料循环,常压固态甑桶蒸馏、精心陈酿勾兑等工艺酿制的白酒,以己酸乙醇为主体香味物质。“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”由大曲制造、原酒酿造、原酒陈酿、勾兑尝评等多方面的技艺。

泸州老窖的酿造工艺(图1)

  制曲

  公元1324年,制曲之父郭怀玉在泸州发明了”甘醇曲”,并通过了技艺的改良,制成了大曲,距今已有693年历史。

  据清《阅微堂杂记》载:“元泰定年间,泸州始有脱颖而出者,郭氏怀玉也。十四岁学艺,四十八岁制成酿酒曲药,曰:‘甘醇曲’⋯⋯”。故郭怀玉也被誉为泸州老窖“久香”牌天下第一曲的创始人。陈铸《泸县志》载:“初麦面一石,高粱面一斗浇水和匀,模制成砖,置于隙地上,以物覆之,数日发酵,再翻之覆如故,昕其霉变,是为曲母⋯⋯”解放后,单个小作坊逐渐走上了私私联营、公私合并的道路。同时,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,制曲生产也逐渐从生产班组里剥离出来,成为单独的制曲班组。随着发展的需求和生产技术的进步,九十年代后泸州老窖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、楼盘制坯、楼盘培菌、楼盘发酵、楼盘贮曲、楼盘粉碎、年产量上万吨的制曲生态园。先后开发出系列曲药品种,进而从曲药品种角度推动了浓香型大曲洒酿酒技术的进步。

泸州老窖的酿造工艺(图2)

  酿造

  泸州老窖大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,而作为大曲酒的工艺的形成和发展来讲则是开始于元代。

  据清《阅微堂杂记》记载:“⋯⋯曰:‘甘醇曲’,用以酿之洒浓香、甘洌,优于回味、辅以技艺改进,大曲酒成焉。”这是泸州老窖大曲酒的起源时期。在明洪熙年间,泸州施敬章其人经多年努力研制出了:曲药含燥及苦涩味成份之“泥窖”酿酒法,使大曲酒浓香,从而开创了“固态发酵,泥窖生香,甑桶蒸馏”的独特工艺之崭新途径,这是泸型洒的雏形时期。

  陈铸《泸县志》载:“⋯⋯是为曲母。始用高粱四石磨面,每石和曲母一石,加枯糟六石,浇水和匀,收制地窖(窖在屋内,先以粘土泥和烧酒,筑成长方形,深六尺,宽六尺,长丈许),上覆以泥,俟一月后酝酿成熟,取出以小作法蒸馏之,三日能毕一窖,即市中所售大曲也”。

  在明万历十三年舒氏在泸州营沟头龙泉井附近建造泥窖十个(其中六个于清初合并为四个),正式成为泸州第一家生产泸州老窖大曲的作坊,取名“舒聚源”,创始人舒承宗,是泸州大曲工艺发展史上继郭怀玉、施敬章之后的第三代窖酿大曲的创始人。他继承舒氏酒业,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和酿造工艺研究,总结了从“配糟入窖、固态发酵、酯化老熟、泥窖生香”的一整套大曲老窖酿酒的工艺技术,使浓香型大曲酒的酿造进入“大成”阶段,为以后全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从而推动泸州酒业进入了空前兴旺发达的时期。从1955年后,对传统操作法进行了恢复和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,这是我国白酒行业真正获得巨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在不断挖掘总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分析手段,剖析了影响白酒风格特征差异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机理,创新了一系列新的操作工艺。

泸州老窖的酿造工艺(图3)

  勾兑

  20世纪50年代初,在酿酒生产过程中,将同一发酵窖中不同母糟的酒进行组合,即将糟酒进行勾兑。这就是早期最原始的勾兑方法,也可认为这是勾兑技术的雏形。20世纪60年代初期,在泸州曲酒的勾兑工作中,由糟酒勾兑进一步发展成酒相互掺兑,俗称“扯兑”,以一定的百分比混合在一个坛中,然后包装出厂。进入60年代中期。开始使用5吨铝桶进行勾兑组合,然后进行加浆降度,包装出厂。20世纪70年代,勾兑作为一门技术被提出,并运用于生产实践。根据感官鉴定,在若干坛酒之间按各种味觉反应,以人的经验和酒的量比例关系进行组合,其酒质又有提高。通过不断实践发现,选用口感好的酒做调味酒,并开始使用仪器为调味工具,先勾兑小样,然后按小样扩大再用在生产上,使酒质得到进一步稳定和提高。为了使酒的风味成为幽雅、细腻、丰满、醇厚的产品,首先要组合基础酒,同时还需要有各种调味酒,采用特殊的、科学的酿制工艺,生产出各具特色、种类较多的调味酒,经贮存三年以上可陆续选用,有利于调味工作。这项工作由泸州曲酒厂赖商淮高级工程师做出了积极推广,并在商业和轻工部门举办了勾兑技术培训班,大大地推动了勾兑技术的普及、应用和发展。

  20世纪80年代以后,勾兑技术进入了现代化。在验收基础酒的方法上,改变了过去只凭感官逐坛鉴定的方法,采用感官、色谱和常规分析基础酒的数据来综合验收,从而提高了产品优质率。同时为确定保泸型酒的独特风格,缩短各等级和批次之间感官、理化指标的差异,改进了勾兑组合方法,从而初步把握了泸型酒中微量香味成分对酒质的影响,促进了勾兑技术的发展。

广告位
© 版权声明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