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酒相关的诗人——欧阳修

  欧阳修与酒的不解之缘,两个号与酒有关,所酿之酒被誉为天下第一

  欧阳修字永叔,四十岁时在滁州自号“醉翁”,并且写下千古名篇《醉翁亭记》。晚年号“六一居士”在他的六个一中“酒”是其中之一必不可少。从他的两个号中我们发现欧阳修对酒是情有独钟。并且在他众多诗词当中 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。而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,曾酿造出著名的冰堂酒,他的儿孙辈相继做过管理酒务的官员,有的还参与酿酒。欧阳修家族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与酒相关的诗人——欧阳修(图1)

  醉翁饮酒也酿得好酒

  欧阳修被贬滁州做太守时字号“醉翁”,经常带着吏民出去饮酒游山,在山中野餐,然后喝醉了,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。醉时能与民同乐,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写下千古名篇《醉翁亭记》。可见守旧派的压制,并没影响“醉翁”的好心情。后来,欧阳修又做了颍州(今安徽阜阳)太守。在颍州,他照样寄情诗酒,自认为过得比年轻时在洛阳丝毫不差。后来要告别颍州时,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,写诗安慰他们说:“我亦只如常日醉,莫教弦管作离声。”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。 庆历二年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,曾酿造出著名的冰堂酒,还建造个书斋,叫画舫斋。当时的宰相韩琦、龙图阁大学时梅挚、著名诗人苏轼、黄庭坚都夸奖欧阳修酿的酒味道极佳。五十年后,欧阳修的孙子欧阳宪又按照欧阳修的酿造法,协助滑州知州,酿造出当年的冰堂酒。南宋诗人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二中说:“承平时,滑州冰堂酒为天下第一,”并注明:“方务德有其法。对冰堂酒评价极高。

  酒在诗词中,也在六个一

  欧阳修众多诗词中一首《渔家傲》采莲姑娘用荷叶当作杯子,划船饮酒,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。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,每年夏天,都携客到平山堂中,派人采来荷花,插到盆中,叫歌妓取荷花相传,传到谁,谁就摘掉一片花瓣,摘到最后一片时,就饮酒一杯。饮酒娱乐颇有性情。晚年的欧阳修,自称有藏书一万卷,琴一张,棋一盘,酒一壶,醉翁一个,自号“六一居士”陶醉其间,怡然自乐。足见欧阳修对酒情有独钟。

  而“六一居士”的六个“一”,朴素雅致,极富情趣,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宁静淡泊的情怀,这其中的五个一都是他自己的性情所向。他希望能够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,想要能够让自己的情趣得到心灵的认可。其中的“酒”欧阳修在他的词里边十分的推崇他说:

  平山阑槛倚晴空,山色有无中。手种堂前垂柳,别来几度春风?

  文章太守,挥毫万字,一饮千钟。行乐直须年少,樽前看取衰翁。——欧阳修【朝中措·平山堂】

  这是在扬州做太守时写的词,说自己挥毫一写就是上千字的文章,一饮酒就是上千盅的酒。我告诉你,人生在世,必当在年少之时及时行乐。要到老了就来不及了。酒在这里成为欧阳修的生命力的象征。所以酒在欧阳修的人生中不可或缺。

与酒相关的诗人——欧阳修(图2)

  儿孙做酒官与酒相结缘

  欧阳修有四个儿子六个孙子。其中欧阳修孙子欧阳宪为官韦城县主薄时,五十年后又按照欧阳修的酿造法,协助滑州知州,酿造出当年的冰堂酒。苏轼曾写诗嘱咐欧阳宪说“使君已复冰堂酒,更望重新画舫斋。”对其寄予厚望。

  欧阳修次子欧阳奕曾官光禄丞(掌管宫廷膳食物资供应),职位虽低(正八品),但北宋元丰改制后,光禄寺管理事务较多、有法酒库、内酒坊、太官物料库、翰林司、牛羊司、牛羊供应所、乳酪院、油醋库、外物料库等署。其中宫廷御酒的酿造和保管都归欧阳奕管理。

  欧阳修孙子欧阳恕在酒务上更加专业化。他于元祐六年下半年任华州(今陕西华阴县)监酒,宋代对酒的酿造和销售实行国家垄断政策,称“榷酒沽”,并于各州置坊场、酒库,设立监酒管理该州的榷场、库藏、出纳、酒税等事务。

  欧阳修四子欧阳辨,曾以宣德郎(从八品寄禄官)监澶州酒。欧阳辨虽为澶州监酒,实际是统管澶州的财金商贸,因酒类专卖是宋代重要财源,故以偏慨全,称为“监酒”。宋代对该官人选非常重视,规定凡犯过赃罪与徒罪的京官,不得充任监当官。苏轼曾写诗个“ 郎君可是管库人,乃使騄骥随蹇步”感叹欧阳辨 去做酒官管酒库,实在是大材小用。

  欧阳修爱酒如命,以酒行乐,醉酒填词,酒在他人生中是他性情的催化剂,酒是他灵魂升华的仙丹,酒不是他生人的全部,但是不可或缺的因子。儿孙相继与酒结缘,冥冥天定,虽是醉翁,胜似酒仙!

  人物生平

  欧阳修(1007年8月6日 -1072年9月22日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 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(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)人,景德四年(1007年)出生于绵州(今四川省绵阳市)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
 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以进士及第,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,官至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死后累赠太师、楚国公,谥号“文忠”,故世称欧阳文忠公。

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苏洵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合称“唐宋八大家”,并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被后人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,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。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,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。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,也对诗风、词风进行了革新。在史学方面,也有较高成就,他曾主修《新唐书》,并独撰《新五代史》。有《欧阳文忠公集》传世。

  1072年9月22日,欧阳修在家中逝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

  早年经历

 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(1007年8月6日)寅时,欧阳修出生于绵州(今四川绵阳),当时他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 ,已经56岁了。

  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,欧阳观去世,年仅4岁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,前往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。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二十五年,为人正直,尤以廉洁自恃,其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。欧阳晔家不是很富裕,好在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,知书识理,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,用荻秆(芦杆当笔)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(画荻教子) 。欧阳晔也不时关怀,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。

  欧阳修十岁时,从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诗人韩愈的《昌黎先生文集》六卷,甚爱其文,手不释卷,这为日后的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。

  科举之路

 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。宋仁宗天圣元年(1023年),17岁的他应试未中,天圣四年(1026年)再试又未取,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。

  22岁时,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。天圣七年(1029年)春,由胥偃保举,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,该年秋天,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,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、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,成为监元和解元,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,成为省元。

  天圣八年(1030年),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、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,唱甲科十四名,进士及第。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,他未能夺魁,主要是锋芒过露,众考官欲挫其锐气,促其成才。

  步入官场

  虽然没中状元,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,被授任将仕郎,试秘书省校书郎,充任西京(洛阳)留守推官。金榜题名的同时,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。宋代有“榜下择婿”的风俗,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。欧阳修刚一中进士,就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。

  天圣九年(1031年)三月,欧阳修抵达洛阳,与梅尧臣、尹洙结为至交,互相切磋诗文。同年,在东武县迎娶妻子胥氏。当时他的上司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、西京留守钱惟演。

  钱惟演厚待欧阳修等青年才俊,不但很少让这些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,还公然支持他吃喝玩乐。

  而这些青年才俊在吃喝玩乐之余,也会吟诗作赋。当时文坛上流行华丽工整的骈文,欧阳修等人不满于骈文的卑靡拘谨,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,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,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,推行“古文”。在钱惟演的支持下,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。

  后来,钱惟演政治失意,被迫离开洛阳,由名臣王曙接任。王曙管束部下严格,不满于这些人的散漫。有一天,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,严厉地教导他们说:“你们看寇莱公(寇凖)这样的人,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,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,怎么还敢这样呢?”欧阳修却反驳:“寇莱公后来之所以倒霉,不是因为耽于享乐,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。”王曙听后,默然无语。

  仕途崎岖

  景祐元年(1034年),欧阳修被召试学士院,授官宣德郎,回京任馆阁校勘,参与编修《崇文总目》。

  宋仁宗时,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,贫富差距拉大,社会矛盾日益突出。景祐三年(1036年),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,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,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,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。最终,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,受到了打击,被贬饶州。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,被贬为夷陵(今湖北宜昌)县令。

  康定元年(1040年),欧阳修被召回京,复任馆阁校勘,编修《崇文总目》,后奉命知谏院。

  庆历三年(1043年),出任右正言、知制诰。当时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等人推行“庆历新政”,欧阳修参与革新,成为革新派干将,提出改革吏治、军事、贡举法等主张。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,新政又遭失败。

  庆历五年(1045年),范、韩、富等相继被贬,欧阳修上书分辩,因被贬知滁州(今安徽滁州),后又改知扬州、颍州(今安徽阜阳)、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等地。

  在滁州,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《醉翁亭记》,古文艺术达到成熟。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,为政“宽简”,使得官民称便。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,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
与酒相关的诗人——欧阳修

  皇祐元年(1049年)回朝,先后任翰林学士、史馆修撰等职。

  至和元年(1054年)八月,欧阳修又遭诬陷被贬。命令刚刚下达,仁宗就后悔了,等欧阳修上朝辞行时,仁宗亲口挽留:“别去同州了,留下来修《唐书》吧。”于是,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留朝,开始修撰史书。与宋祁同修《新唐书》,又自修《五代史记》(即《新五代史》)。

  主考礼部

  嘉祐二年(1057年)二月,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,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,提倡平实文风,录取苏轼、苏辙、曾巩等人,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。

  当时有个文学派别“太学体”,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,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。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,最反对“太学体”的文风。批阅试卷时,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,开头写道:“天地轧,万物茁,圣人发。”用字看似古奥,其实很别扭,意思无非是说,天地交合,万物产生,然后圣人就出来了。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,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:“秀才剌,试官刷!”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,试官不会录取!

  在这次考试中,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,文章语言流畅,说理透彻。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,这种文风需要鼓励,但毕竟是“自己人”,不好取第一,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。结果试卷拆封后,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。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,还有他的弟弟苏辙,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。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,为北宋及整个中国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。

  苏轼考中进士后,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。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,说读着他的信,“不觉汗出”,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。他对苏轼奖掖有加,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,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。欧阳修晚年,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。夫人心疼地规劝道:“这么大岁数了,还费这个心。难道还是小孩子,怕先生骂你吗?”欧阳修笑道:“不怕先生骂,却怕后生笑。”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,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。

  放榜的时候,那些写“太学体”而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,纷纷闹事,甚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。但仁宗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,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。北宋文风自此一振,就连“太学体”的领袖刘几,也更名刘辉,重新参加考试,并获取了功名。

  嘉祐三年(1058年)六月,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、权知开封府。

  嘉祐五年(1060年),拜枢密副使。次年任参知政事。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、兵部尚书等职。

  宋英宗治平二年(1065年),上表请求外任,不准。此后两三年间,因被蒋之奇等诬谤,多次辞职,都未得允准。

与酒相关的诗人——欧阳修

  晚年生活

  宋神宗熙宁二年(1069年),王安石实行新法。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,且未执行。

  熙宁三年(1070年),除任检校太保、宣徽南院使等职,坚辞不受,改知蔡州(今河南汝南县)。此年改号“六一居士”。

  熙宁四年(1071年)六月,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。居颍州(今安徽阜阳)。

 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(1072年9月22日),欧阳修在家中逝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八月,获赠太子太师。 熙宁七年(1074年)八月,获赐谥号“文忠”。

  熙宁八年(1075年)九月,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。

  元丰三年(1080年)十二月,特赠太尉。元丰八年(1085年)十一月,加赠太师,追封康国公。 绍圣三年(1096年)五月,再追封兖国公。 崇宁三年(1104年),改封秦国公。政和三年(1114年),改封楚国公。


  来源:百度百科

广告位
© 版权声明
THE END